當初光閱讀本書簡介,就吸引住我的目光。我一向喜歡閱讀與醫療、生死有關的書籍,這本書引起我注意的原因之一是,作者陳葆琳是一位長期任職於 UCLA醫院,專攻肝臟移植的醫生。
她以醫生的觀點來看待病人的生死,以及訓練、執業的心得,正巧與我是病人家屬的身分有著微妙的不同立場關係。我們很難得能從醫生的口中得知他們如何看待病人,看待生死,但在這本書中,可以瞧見一些端倪。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陳葆琳醫生是先上寫作課,寫作老師鼓勵她將內心所想所思考的事情寫下來。

她在文中所撰寫到器官移植,她從捐贈者身上取出器官的心路歷程,讀來很感慨,她說自己是中斷了另一個人的生命,而讓另個人維持下去,器官取出後,她回頭望著手術台上的捐贈者,心中百感交集。

最後期末考不是小說,不能像茱迪皮考特那樣寫出充滿戲劇性的人生,她只是很忠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情感以及省思,也讓我試著站在醫生的立場,回想一些事情。若病人、家屬和醫生多能從對方的立場思考,醫療關係絕對會好很多。一個成功的醫師不單單是要醫術精湛,更要能關懷病人與家屬,醫德更是重要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ansu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