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我們觀看綠色影展的第一場真愛滿行囊,全台首映,台北下個月才有播放。


拿到的宣傳品,很漂亮喔。



宣傳中簡介是這麼寫的:
法國女作家安娜維亞珊絲姬(Anne Wiazemsky)的暢銷作品「真愛滿行囊」(Call Me Elizabeth),書中描述一封來自陌生人的感謝信,那信署名給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女孩,卻沒有人認識她。感謝信最後到了一位名叫「貝蒂」的10 歲小女孩手中,才揭開了這段無人知曉的動人友誼…。
原來「伊麗莎白」就是「貝蒂」,那是一個男孩伊凡曾經對她的暱稱。被判定有精神病的伊凡,在他逃離精神病院回家的路途中,曾經獲救於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女孩。那短短幾天的相處,後來竟成為男孩一輩子最快樂的日子。伊凡回到家中後不久即死去,年輕的他只記得和「伊麗莎白」曾相處過的美麗時光。伊凡的姊姊於是寫了一封帶著伊凡死訊的感謝信,循著伊凡回家的路途寄出,希望能找到「伊麗莎白」,以表達她心中的無限感激…。


電影裡是沒有以上這段的。
故事從貝蒂和姐姐一同到鬼屋探險、姐姐隨後便離開,這裡開始說起。
貝蒂說,她喜歡姐姐,姐姐不單只是姐姐而且也是最好的朋友,所以當聽見姐姐說離開家去結交新朋友、展開新生活而感到興奮開心,貝蒂對到家裡來幫佣的Rose吐露難過心情,那份落寞真讓人心疼。多麼寂寞的一個小孩啊!


電影的故事大綱如下:
10歲大的貝蒂很膽小,她怕鬼,也怕在黑暗中獨處。尤其當她的姊姊上了中學後,就剩下她,夾在正處於婚姻敏感期的爸媽之間…。
某日,一個俊帥的小夥子伊凡,從貝蒂父親的病院跑了出來。當虛弱的伊凡從樹叢鑽進這個家時,馬上被貝蒂發現了…。好心的貝蒂偷偷將他安置在放腳踏車的倉庫裡,他們相處好多天,貝蒂把她當作最好、最信任的朋友,陪他玩遊戲,也向他傾訴心中的恐懼…,雖然伊凡並不會說太多話。
因為照顧伊凡,貝蒂變得比以前勇敢。當院方發現伊凡逃走,四處派人搜抓他…;為了伊凡的安全,貝蒂決定帶他離開家…。貝蒂要帶伊凡去哪裡呢?當他們成長的路上遇見了彼此…,這份來自陌生人的愛,會改變他們的人生嗎?

還算好看,但並沒有達到讓我非常感動,或是覺得很棒、很厲害。大概是橋段太平常,所要探討的問題也很平常,太多兒童電影已經討論過這類的問題(或者該說這是孩子的夢饜,永遠都存在的問題),雖然說是以孩子的眼光角度去看,但並沒有感受到那份悸動。但景色很漂亮,許多幕的取景也很不錯,導演要強調小孩心中的寂寞,片中所出現的符號、場景,也非常的符合一致。不過我覺得我比較喜歡「蝴蝶」。如果可以,我倒是很想把原著找出來看。


我看過男主角Stephane Freiss演出的5X2,這部片很有意思,我自己覺得很好看,他在裡面的演出比「真片」更好。

Maria De Medeiros的長相令人難忘,自從在「第三情」裡見過之後,這次她演出母親一角,我只覺得還好,戲份不重。

反到是Yolande Moreau,她在片中裡飾演一位因為在戰亂中失去孩子而差點發瘋的母親,因為表現良好,被貝蒂的父親安排到家裡幫忙煮飯及照料貝蒂。我對她的演出印象深刻,在片中沒有一句台詞,但可以深刻感受到她對貝蒂的愛。

女主角Alba Gaia Kraghede Bellugi,很可愛,也很漂亮,有氣質,但要說是天才童星,還好吧,整部片我也只覺得她演出中規中矩,並不亮眼。

Benjamin Ramon認識不深,但憂鬱的眼神很迷人。

身旁已經被好萊塢電影污染荼毒的兒子有些躁動,不時移動屁股,我想是因為他不習慣法國電影的步調,我自己倒是很喜歡這樣的緩慢,才能有足夠的沉思空間,兒子事後問了我好幾個有關情節後續的問題,還問說為什麼導演不直接把情節演出來,我笑著跟他說有很多事情事不需要直說就能意會,這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美感,才能讓觀眾不斷反覆沉思思考。

這是綠色影展友愛廳的第二場,客滿喔,明天的被遺忘的天使、不願面對的真相也是客滿。很多場次都已經客滿了。鄉親們還真的很捧場。

不過我對電影散場後,友愛並沒有把電影最後工作人員的字幕全放完,觀眾一等到電影結束便立刻起身離開了,唉。或許是小孩多,開演前有點吵,放映中不斷有人進出,斜後方的家長跟自己孩子解說的聲音似乎有點大,雖然說大致上,還算OK,但我覺得應該還是要好好注意一下,對欣賞節目時該有的禮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ansu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