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驟變的時候很適合看科幻小說。
當然這樣的說法沒有什麼根據,就只是個人的感受。
之前看完基地系列對艾希莫夫感到萬分敬佩,那不僅僅只是文筆流暢,也並不只是充滿想像力,事實上他所提出來的科學根據不無道理,更重要的是對人性的描述,真是無論在哪個時代閱讀都沒有問題。
讀完「我,機器人」,更加深對他的喜愛。
天氣驟變的時候很適合看科幻小說。
當然這樣的說法沒有什麼根據,就只是個人的感受。
之前看完基地系列對艾希莫夫感到萬分敬佩,那不僅僅只是文筆流暢,也並不只是充滿想像力,事實上他所提出來的科學根據不無道理,更重要的是對人性的描述,真是無論在哪個時代閱讀都沒有問題。
讀完「我,機器人」,更加深對他的喜愛。
這是一趟愉快但又心驚的閱讀旅程。
精采絕倫並帶有偵探色彩的劇情,其實是探討「書」對人到底有何意義的哲理。
我讀了又讀,不時又翻回前頁,仔細思索作者提出的一些論點。
心想,該做一個什麼樣的讀書人呢!
海妖悲歌
讀這本書得先對希臘神話有所瞭解。
不知道為什麼會挑上這本書,喔,可能是它有個漂亮美麗的封面,還有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改寫世人熟知的神話與童話。「改寫」這件事,我以為必定得有更好的創意,否則只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第一個原因,對希臘神話只是粗淺的瞭解,以致於作者在使用某些神話典故時,不太能進入狀況。簡單地說,對我而言,這就只是愛情故事,而且還是一個沒辦法打動我的愛情故事。
最近讀完石田衣良的小說「美麗的孩子」,這位作者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池袋西口公園」,我對內容為青少年的小說與電影或是連續劇都很有興趣,耳聞此片已久,但還沒有看過。
為什麼會借這本書當然是因為他是「池袋」的作者,更重要的原因是故事名稱「美麗的孩子」,Beautiful Boy,是John Lennon為了兒子Sean所寫,相當有名的一首歌,加上看到小說簡介,毫不猶豫就借回來了。
以下是小說簡介。
這是我看Philip Pullman的第二本書,前一本是發條鐘,這個作者曾經得過英國兒童小說獎、卡內基獎,他的小說屬於魔幻奇幻類,厲害的是情節有趣、涵意深遠。
我是老鼠。講的是一隻老鼠變成小男孩後的遭遇,故事架構很簡單,有點小木偶奇遇記的味道,從他的被迫逃離過程中,可以看到作者安排有關人心險惡與謠言恐怖力量的佈局,還有他帶著嘲諷的新聞筆法。
我是老鼠和發條鐘都有濃濃的童話改寫情境,可是都創造出不同的新意。
一直以為兒童文學創作首在趣味,要讓孩子覺得好看,有趣,但事實上這點並不容易,因為大人常常會把自己所想的,或是認為孩子們應該知道的,全都塞進故事裡,要不就是以大人的觀點書寫。大人也曾經是小孩,但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卻都忘了自己當初的想法。
繆思文集——關於宿命與寫作
無論是否喜歡電影「喜福會」,但看過的人,一定都能體會中國人對於家庭那份糾纏不清的愛恨,儘管故事發生地點在海外。
作者譚恩美是說故事高手,就算在這本最新作品「繆思文集——關於宿命與寫作」,明明是散文,卻也寫得像小說一樣精彩。在書裡她坦承與母親之間的愛恨情仇,但字裡行間仍然處處可見她對母親的懷念與母親是如何深深影響了她,在中國社會裡,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甚深是無可避免的。
閱讀這本書時,無時不被譚恩美筆下的情節感染,甚至還有窺探的感覺,喔,原來她是這樣寫出這些小說的。文章裡提到她小時候五音不全,但長大後居然還願意加入作家樂團巡迴演唱,令人佩服,很多事不過就是有沒有決心和勇氣的問題,而不是適不適合,能不能夠。
身為一個創作者,對於其他人的創作情況總是抱持高度的好奇,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將題材轉變成小說,如何善用資源,以及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和生活方式,左右了他的作品。
雖然記錄自己閱讀書籍所寫的既不營養也沒有內容,不過,還是得寫一寫,把讀完的簡單心得紀錄一下,也許那天說不定需要呢。
說是不想讀日本文學了,結果還是無法控制。
遠藤周作的深河。
常有人拿他和葛林先生相比,我想是同為宗教創作之故。令人佩服的是原以為枯燥的題材,卻寫得如此動人,我對這類故事毫無興趣,常以為宗教是私人的事,但看完葛林先生和遠藤先生的書後,大大改觀。
深河的佈局很簡單,意義卻深遠,如何能在最不複雜的情況下,表達出最動人真摯的情感?這是我以後要常思考的問題。
簡浴沂/宜蘭報導
縣教育局從社會各界選出19個身心障礙者的故事,編印成書,取名「種一棵希望的樹」,十日對外發表,故事主角現身說法,他們在人生崎嶇路上,散發出光和熱,歷經挫折後綻放的笑靨,令人感動。
石村奈菜,是日本象集團設計師石村敏哉的女兒,是個早產兒,生下時只有巴掌大,沒有呼吸,沒有心跳,全身發黑,石村和太太耿蓉要求醫師無論如何救活女兒,最後雖以電擊術救活了奈菜,長到5個月大,醫生診斷確定是個「腦性麻痺」兒童。
記者徐柏棻/宜蘭報導
「身心障礙者或許需要幫助,但不需要同情,有時候他們比你我都還快樂」。耿蓉是一名身心障礙兒的媽媽,他們一家也是「種一棵希望的樹」這本書的主人翁之一,她希望藉著出書幫助更多家長走出陰霾。
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將在宜蘭縣舉辦,縣政府集結了縣內19個身心障礙家庭的故事,出了一本「種一棵希望的樹」書。除了鼓勵身心障礙者走出戶外,也希望以這些個案為例,給瀕臨自殺邊緣的人活下去的勇氣。
這是為了今年身心障礙運動會出版的一本書
我出了一點小力 感覺很好 收穫良多
-------------------------------------------------
題名: 種一棵希望的樹
不得不承認自己很容易受到正在閱讀的書籍或是喜愛某位作家筆風影響,因而寫下類似風格的文章。
有那麼一陣子,我非常喜歡吉本香蕉小姐。寫出來的小說也有那麼一點類似,然而陷入其中的自己卻渾然不覺,直到突然有個陌生讀者留言:我覺得好像看見了吉本的影子。我才恍然驚醒。
旁觀他人的痛苦、療傷、治癒的過程,彷彿自己也能從中解脫,吉本溫柔的文字很容易撫慰裂痕的心,所以當我在寫「挖人瘡疤」的故事時,不加思索地就朝這條路走去。那樣是不對的。
現在的我,已經能夠辨別不同。
在全面好評的情況下,加上試讀了前面一小部份,向朋友借來「追風箏的孩子」。
一口氣(好大的一口氣,因為書頁還不薄)讀完了。
作者文筆流暢,故事精采,絕無冷場,並且場景是在我不熟悉的地方,題材也是少見的「自己是壞人」,背負著罪惡感生活著,最後終於能面對自己良心,並且贖罪。
「不過是具屍體」讀了三分之一,注意力被村上的「東京奇譚集」吸引,乾脆將前者先借給了朋友,自己認真先讀後者。
本來是沒有打算先看的,按過去習慣,拿到新書會先將目錄、書案、序言讀一遍,東京這本沒有序,第一個故事「偶然的旅人」剛開始,村上自己先講了幾句話,有點像序,我也誤以為猜測可能是,然後就這樣陰錯陽差地先讀起這個故事來,感覺有點像被村上設計了。
還好,這本書比之前的AFTER DARK好看,但我腦海不斷閃過「療傷」的字眼,嗯,不是應該是吉本香蕉小姐的專長嗎,其實也不能這麼說,我覺得這陣子的書總都圍繞在「療傷」、「止痛」上面。彷彿只要能將故事說得精采,多說一點從痛苦深淵爬出來的過程,都很容易受到眾人的目光與掌聲。
大家都喜歡看別人的痛楚嗎?
資料來源:博客來
《魚藤號列車長》是李潼在2004年往生前半年寫的最後一本少年小說。在治療癌症期間,知道自己的生死大限後,他就說不再寫長篇小說了,因為怕寫不完;但在化療針劑有不錯效果時,他卻日日振筆急書,仍然開動了《魚藤號列車長》的寫作計劃。
2004年12月20日李潼走後,這本厚厚一疊書稿很整齊擺在書桌明顯地方,這是一本不一樣的書,是為了回報朋友對他的情誼,為了向讀者說告別的機會,他把自己跟朋友寫入書中。
李潼遺作《魚藤號列車長》新書發表會
「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座談會
主辦單位:誠品書店、民生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