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湖堂,是擺厘陳家最引以為傲的祖產。
擺厘是宜蘭進士里的舊稱,原本是噶瑪蘭族擺厘社聚居處,陳氏的陳宣梓、陳宣石兩堂兄弟於清朝道光年間來到此地,開發擺厘地區、拓墾珍珠滿力社(今育才國小一帶),建立宅院,經幾代族人的努力,使擺厘陳家成為知名的家族。台灣光復以後,因為這裡又是宜蘭唯一進士楊士芳的故居,因而命名為「進士里」。
陳宣梓、陳宣石堂兄弟的宅第則以祠堂坐落處區分為「前頭厝」、「後頭厝」,陳宣石各房居前頭厝,後頭厝則為陳宣梓家族的宅第。鑑湖堂有多處入口,若以進士路往員山大洲方向而走,左手邊便可遇見第一個路口,也就是後頭厝。進去後經一小段蜿蜒小徑,左邊可見古厝遺跡(上圖為古厝遺留下來的正廳,目前為祭祀所用),右邊則是人工開成的水池,名為半月池(下圖)。半月池原有水生植物栽培,目前已無,僅留幾隻鴨,悠遊池中。
再繼續往前方走,不遠處可見登瀛書院。清咸豐年間陳宣梓遷居擺厘,為了教育子弟,於是在大宅院南側興建書院,名為鑑民堂。 同治2年(1863),陳掄元改建書房,並正名為「登瀛書院」,有「瓦學」之名。陳朝楨親撰門聯曰:「學豈在窮通砥行者貴;士何分顯晦無品則污」。
書院座立於水田間,稻田景象一覽無遺。陳家盡力維持,不遺餘力,真的非常佩服。天氣晴朗時,我經常獨自到此地散步,這裡寧靜安詳的氣氛,使人思緒清明。難怪登瀛書院曾經才人輩出,陳家後代子孫也出了非常多的名人,如監察委員陳嵐峰,不遠的嵐峰路即以紀念他而命名。
這裡也有小徑與前頭厝相連,但在進士路同排也可以找到在牆上寫著「落羽松園」大字的小路彎進來,便可找到陳家松園。
二次大戰結束前,當時就讀宜蘭農校的陳滄溟先生,看見宜蘭神社(員山公園忠烈祠)旁被丟棄的落羽松幼苗,於是帶回家裡栽植,經後人悉心照護、努力培育,才有今日的陳家松園。
導覽圖資料上寫著落羽松原生於美國密西西比河的河畔,又稱「美國水松」,英文名「Bald Cypress」意思是光禿禿的柏樹,最早是在日據時代引進台灣。落羽松密集林地常讓人覺得充滿羅曼蒂克,也充滿異國風情,站在落羽松樹下,也好比是電視劇的場景。
落羽松還有一個相當特別的景象,那就是它為了適應濕地環境,會演化出露出地面的呼吸根,這種氣根,又稱「膝根」。陳家松園就可看到這種特殊的落羽松的氣根,一根根從地底下突出來,非常獨特。
每次到鑑湖堂來都有不同的感覺,之前的水生植物區和珍古德教育園區已經不在,過去的DIY教學也沒有了,但目前在發展的竹樂,曾在蘭陽博物館的生活美學展覽中,讓人吃驚。去過蘭陽博物館看過這場展覽的人,應該對鑑湖堂所展示出的竹樂器印象深刻,一個由多個細長竹管製作的好比是圓形吊燈的東西,像黑膠唱盤那樣,竹製的跳針,正低吟著丟丟噹,那就是鑑湖堂文化協會展示的作品。非常讓人驚豔。
環境變遷如此快速,但陳氏家族仍能保持一貫維護家族良好傳統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這塊位於進士路旁的土地非常大,若是不肖子孫恐怕早已變賣或是改建大樓,自己便可坐擁財富,但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反而是維護家族遺跡、整理庭院,並開放空間讓人參觀,這也是每次到鑑湖堂來,雖然我並非陳家後代子孫,但必定到家廟前雙手合十膜拜,同時也要求孩子們照做。
這是我對他們的感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