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朋友問,這幾個月都在忙什麼?其實都在忙「吃」啦,為了寫這本宜蘭食材的書,頭髮越來越稀疏,黑眼圈越來越嚴重,不過將書捧在手掌心的時侯,還是很感動。

以前很少撰寫與食物有關的文章,這次算是特別的經歷。期間受到不少朋友的協助,非常感謝,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拉了我一把,同時也有朋友提供了不少素材,就像序最後寫的,雖然寫的是我們的故事,但卻是為大家而寫的。


宜蘭味
作者:蘇麗春 黃春美 陳維鸚
主編:陳維鸚
攝影:陳建宇 陳維鸚 黃春美
美編:陳建宇
出版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尋味

自小偏食,挑三揀四,略帶苦味不嘗,微酸也不食,稍嫌黏膩的不愛,費心剝皮的不選,氣得母親非得採用分配制強迫用食。那時,年幼的我不懂得食物珍貴以及烹調者心情,無心糟蹋了這些美好的事物。


總認為自己的出生地太小、太偏遠,不會有什麼理由讓我留下終老,自以為帥氣地離開,在異鄉換過一個又一個租屋處,從這個夜市逛到另個購物商城,從那條街弄繞到另條馬路,搭過數十條不同公車路線,漸漸地把陌生的街景視為習慣。租屋巷子口也有麵店、自助餐,再轉幾個街口是夜市,慢慢地也找到適合口味的店家,和老闆攀上交情,認識了對面的鄰居,熟悉了城市帶著塵粒和污煙的氣味。光從行為判斷,原以為自己將要成為這個城市記憶的一部分,但骨子裡卻有些不以為然。

身體開始出現反抗,明明吃了飯菜卻沒有飽意,為了解決剩餘的飢渴,只好翻箱倒櫃,最後在行李袋裡找到母親為北上的自己所準備家鄉才有的肉鬆、燒餅、牛舌餅,然後就和其他在外地遊蕩的異鄉遊子一樣,一邊啃著一邊默默地傷心感慨起來。

那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心態。
曾以為外面世界遼闊,所有新奇新鮮的事物正等待我去發覺,然而幻想畢竟只是幻想,在大都市求學、就業,一日復一日的不變生活,讓我對所處的城市沒有太多關注,儘管它再怎麼繁榮、再怎麼應有盡有,都無法讓我直視。夜晚霓虹燈耀眼得如繽紛彩虹,卻讓我眼睛刺痛;車水馬龍、人聲喧嘩,熱鬧繁華的象徵,卻讓我一夜難眠。
大城市裡的食物美味,漂亮,豐盛,但我卻沒有共鳴,在那光鮮亮麗的表面下,嘗到的僅是廚師烹調的技術,飽足了胃,卻空虛了心。

每趟回鄉之旅,背包總是少不了宜蘭特產、伴手禮,還有母親細心準備的家常菜,它們會在冰箱冷藏室停留好一陣子。我總是把肉鬆、家常菜和從街角轉彎處買來的飯麵,一起拌著吃,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對故鄉的食物如此依戀,後來搬回宜蘭定居,才發現自己不僅僅是依戀,甚至是依賴。人家常說宜蘭的泥土會黏人,何止如此,從小被宜蘭菜餵食慣了,走到哪,都會不自覺地尋找起宜蘭味來。
所以,當接到任職文化局的鵬燁提出撰寫宜蘭美食的企劃時,真讓人怦然心動呀!

憑上本《來宜蘭旅行》培養出來的默契,麗春、春美、建宇和我,再次為這本《宜蘭味》共同合作,我們這群四、五年級生,正好生長在一個「模糊」的時代,既非貧窮到了底,也非富裕上了天,父母親那代歷經艱苦,我們約略感受過,而現今美食琳瑯滿目,飲食講究,我們也趕上了潮流,也因此特別容易感受到上一代與下一代的差距。
寫《宜蘭味》,是替上下兩代搭座橋樑吧!

其實介紹美食、小吃,只要放上幾張讓人垂涎欲滴的相片,寫上名稱、地點,饕客們就能按圖索引,或是學學部落客的作法,以豐富的圖片搭配說明,不論哪種方法看來都省事多了,只要到此一遊,然後再像地圖般扼要標示即可。
但我們並沒有打算這麼做。

一方面是坊間美食介紹的書籍百百種,裡面有夠多圖文並茂的資訊,另方面在現今網路發達的社會,只要動動手指,透過網路搜尋引擎,上千筆各式各樣關於宜蘭小吃、飲食的介紹,一條條排列在螢幕前,任君挑選。
裡面可以找到商店刊登的廣告、旅人行經宜蘭的飲食報告、部落客拍胸脯的保證……,那些圖文不外乎告訴讀者食物的顏色、味道以及嘗後心得,也詳盡說明了地點與營業時間,多方資訊收集起來,堪稱是一本詳實紀錄的美食百科。

不需要大費周章去寫眾人已完成的事,既然要寫《宜蘭味》,那麼就著重在「味」字吧,味可解釋為味道,但也可以是風味,既可用在食物身上,但也能形容一個人或是一件事,甚至是一種狀態,簡單一個字卻含意深遠。

我們試著將這些全部組合起來,撰寫出一篇篇個人與食物之間的故事,有些是母親、外婆給予的記憶,有些是其他親朋好友的遭遇,也有些是自幼成長的經驗,有些則是個人生活點滴,這些雖然不見得百分百完全符合讀者的際遇,但某些部分的情境與情感,相信是你、我都曾經歷過的。

書寫是紀錄,是療傷,能抒發情感,也能拋磚引玉。
這次書寫經驗當中,回想起父執輩是如何帶我們到這個城市來,也憶起了母親恩賜的食物是多麼的溫暖,再次重新感受那個已遠離時代的餘溫,才明白幸福離我們這麼近。食物嘗過後便消失了,但曾經擁有的記憶,藏在心裡的味道和情感,卻是永遠都不會消失的。
《宜蘭味》裡的故事雖然是我們的,但卻是為大家而寫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ansu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