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前準備開會的傍晚,等待其他編委到來時,我站在院子裡,望月亮,那光芒出奇地美麗。沒想到攝入相機後,變成了另種風情。再等到更晚些,馬路旁的路燈也亮了,我想對於某些昆蟲、植物來說,它可能也是牠們的月亮。
芳草萋萋最近動態
左側欄有奇蹟男孩的訪問錄音檔,有興趣請點閱。
繼續忙著養小孩、看影片和打字。
- Aug 21 Sat 2010 13:08
月亮,或另一種月亮
- Aug 15 Sun 2010 11:16
20100815
這個暑假感覺比往年更加酷熱,向來多雨的蘭陽土地,也少見記憶中的大雨,常常在噗浪河道上看見台北豪雨的訊息,但宜蘭仍是藍天白雲,艷陽高照。院子裡的花朵與植物不復往日的鮮豔,倒是發現不少乾枯的葉片。為了滅暑,只好喝上一杯又一杯的冰水,風扇越離越近。
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捨不得開動冷氣,唯有全家聚在一起用餐時,才會啟動。總想多忍耐一下,以節省電費的支出。開始持家後,不能不好好盤算家庭生活費用,我把喜歡買書買CD的習慣都戒掉了,會先透過圖書館借書的方式篩選掉一些「非必買」的書籍,不能像單身時隨意花錢,總想替孩子們多留點讀書費用。
其實這樣也沒甚麼不好,過去生活所養成的「惡習」實在也不多,很容易就能維持目前的「清貧」狀況。
我們偶而上小館子,玩低價消費,享平民旅遊,雖然家中僅有一人外出工作養家,十年來也還能安穩度過。但有時仍會想著若當時沒有離開台北,沒有拋棄工作,若是雙薪家庭,我們的生活會變成甚麼樣?
- Aug 04 Wed 2010 19:25
中部旅遊Day3-紙教堂
- Aug 04 Wed 2010 19:07
中部旅遊Day2-車埕與晶園
這段旅途經過車埕,這裡緊鄰明潭電廠,很難不多瞧一眼。車埕是南投觀光鐵道集集支線的終點站,經過整理,這裡變成是具有古蹟懷舊風情的旅遊區,坦白說,與集集相較,我反而比較喜歡這裡。寧靜多了。
不過當我們到達時不過下午兩點,天色已有些變化,從早上的烈日已轉變成烏雲,感覺風雨欲來。
實在很想在這裡多停留一會兒,還有好多處未去,但考量天色,只好決定後會有期。
都還沒來得及拍上幾張相片說..............
- Jul 30 Fri 2010 09:20
中部旅遊Day2-集集和軍史公園
來到集集小鎮,由於是非假日,人潮並不多,但太陽的光芒實在炎酷,讓人難以承受。夏天出門旅遊最擔心就是溫度太高,頂著太大陽在馬路上行走,就算有再大的遊興也會減弱。因為擔心中暑,也沒敢讓孩子們租車,只是在附近逛逛繞繞,感覺集集旅遊的商業味道滿濃厚的,看得出來發展得很好。
在這之前,已先帶孩子們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參觀,之前曾在電視看過中心針對穿山甲照護的影片,所以這回來到集集也沒錯過。不過,沒啥人耶,進去後果然明瞭,因為多是靜態展覽,與北部的展覽館相較,算是比較不吸引人。
所以啊,我們還是真膚淺,孩子們對火車站前的攤販,比較有興趣。
對武器很有興趣的哥哥聽說這裡有軍史公園,當然也不會錯過。
- Jul 29 Thu 2010 10:51
中部旅遊Day2-九份二山
寄件者 2010暑假中部旅遊 |
實在是充滿『教育性』的旅遊,這裡原本不是我們預計前往的行程,由於某個人在高速公路上感到尿急,只好匆匆下交流道,繞來繞去,看到九份二山的路標。
走吧,去看看吧,當初在紀錄片生命中的景象,現在怎麼了。九二一都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但那晚的景象仍歷歷在目,誰又能忘得了呢。
站在景觀台上看地震爆發點,相片中遠遠的那塊紅色鐵皮屋屋頂,地震前的位置原是在我所拍攝地點之後,可想見地震威力之大。當晚的情景也只能猜想,但所感受到的情緒恐怕遠遠不及真實。
- Jul 24 Sat 2010 12:12
中部旅遊Day1-彰化鹿港
我們對鹿港情有獨鍾,即便是經過附近,也想繞進來逛逛。
可惜來的是周一,民俗文物館沒有開放,沒能一窺究竟,但至少也在圍牆外走走。
凡凡不忘扮鬼臉。雖然吃了閉門羹,但大家也沒覺得掃興,反正流浪之旅,隨遇而安。
寄件者 2010暑假中部旅遊 |
也許我們的家庭旅遊需要這種輕鬆氣氛,沒有詳細的計畫,只有概念,然後端看情況決定行走,沒有時間壓力,也不用趕行程。只要有吃有喝,孩子們似乎不是很在意有沒有遊樂設施,風景就是最好的設施了,一家人在街上閒晃,想吃甚麼就停下來,想看甚麼就停下來,也滿有趣的。
- Jul 22 Thu 2010 15:12
蘭陽博物館
寄件者 2010蘭博 |
這個暑假最夯的景點,新開張的蘭陽博物館恐怕是名列前茅的。
由於目前暫不收費,以及新奇、夏日炎熱等緣故,使得這裡連非假日的人潮洶湧。但因為湧進的遊客實在太多,也破壞了不少設施,我覺得應該考慮將收費時間提前,不要再等到十月份了,老實說,館內的空間並不寬敞,控制在恰當的人數內,不但比較安全,觀賞時的品質也會比較良好。
目前一樓參展的是「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特展」,由宜蘭縣內各個社區所提供的「手創」產品展覽,各個典雅細緻,令人愛不釋手。不過孩子對此類的展示似乎興趣不大,我也覺得很納悶。反而上了樓後,他們對於所展現出與宜蘭相關的歷史、淵源、故事,流露出極大的興趣。
- Jul 21 Wed 2010 16:23
中部旅遊Day1-三義木雕博物館
到三義當然就要來看木雕,水美街上盡是木雕館,但不適合我們參觀,那大多是高檔精品、藝術品,我們家有危險份子,不適合擺設。
但彎進前往木雕博物館的路上,兩旁卻設有許多平易近人的攤位。我們在那裏停留許久,多看看,西看看,有些店內擺有大型木雕,但在最外面放的都是小玩意兒。這裡似乎是短暫停留的景點之一,遊覽車進進出出頻繁,遊客也是一批一批湧現後又消失。
三義木雕博物館內禁止攝影,但若是行經這裡,不妨進來看看。原以為周一公休,但其實不然,周一是有開放的。
館內一樓展覽的是基本木雕的知識與起源,二樓以上就是木雕作品展覽,有比賽的參賽品,也有名人的木雕作品,我眼尖的發現鄉親藍文萬的作品也在其中喔。
展覽作品還包括了廟宇建築、家具、神像,近期則有日本木雕作品展示,其風格和台灣木雕的截然不同,欣賞之餘感到非常有趣。
- Jul 20 Tue 2010 20:34
黃昏的散步
- Jul 18 Sun 2010 11:14
中部旅遊Day1-三義勝興車站
旅遊前更換了好幾次行程,對於該帶孩子去哪裡遊玩,總是優柔寡斷,擔心他們承受不了南部夏日暑氣,又憂慮午後大雨造成山路難行,幾經思量,決定選擇中部旅遊。出門前一天才將住宿飯店訂好、確定行程,準備以「流浪」的心態旅遊去。
第一站,我們來到勝興車站。
我想是受到劉克襄所寫的鐵道旅行影響,對於老舊的小車站情有獨鍾,坦白說,這裡沒有甚麼可以讓孩子遊玩的器材,但有著滿滿的故事以及回憶,希望能讓他們感受到時間變遷造成的影響以及過去的時光痕跡。
沒有擁擠人潮,散步在小徑、鐵道上,格外愜意。
- Jun 17 Thu 2010 19:44
在壯圍騎車遊蕩
在壯圍騎自行車是件輕鬆愉快的事,道路車流量少,往來人群並不多,大部分均為在地鄉民。這裡的居民生活純樸簡單,多為務農,其栽種哈密瓜品質優良,遠近馳名,壯圍鄉還被喻為哈密瓜的故鄉,每年端午附近,新南社區舉辦的哈蜜瓜嘉年華會總是吸引眾多人潮。
可惜來的當時並非正確季節,只見到路旁搭起半圓頂鋼架上還有部分綠藤攀爬,原以為這就是哈密瓜,下田詢問正在一旁處理農務的阿伯,卻惹來一陣大笑:「你都市來的喔!那是南瓜,不是哈密瓜啦,哈密瓜跟西瓜一樣,種在地下,長在地面。」
好歹自小也跟著阿公種過田、拔過菜,沒想到居然被誤認成觀光客,真是無地自容,只好趕緊嘲笑自己實在沒見過世面。皮膚曬得黝黑的阿伯一點也不見怪,摘下斗笠,熱情地介紹起壯圍好玩之處。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阿公的影響,我非常喜歡稻田、農田景觀,為了天天可以見到稻田阡陌,買屋也特別選在農業區。相較於光鮮亮麗的上班族或是服務業者,耕作中的農夫總是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打赤膊、光著腳,毫無遮掩地曝曬在陽光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堅忍不拔毅力是在一般人身上難尋的,因此每次出去遊玩,我特別喜歡與農家親近搭訕,追著人家問東問西,幸好與土地為伍的農人一向和善,從不嫌棄、防備陌生人,總是在尚未開口前,笑容已堆滿面。
在壯圍遇到的這位阿伯也是如此,話匣子一開就停不下來,他如數家珍地告訴我附近有間金益草苺園有全國首創的炒冰,是利用木製鍋鏟不斷地炒炒炒而製作出來的冰品,實在妙不可言;新南休閒農園有開放的南瓜實和哈密瓜資訊館,六、七月才有哈密瓜、南瓜隧道可參觀;旺山休閒農場的哈密瓜種類繁多,阿伯說老闆今年還興建了溫網室隧道保護瓜田,也提醒我去那裡可別忘了喝杯哈密瓜冰沙再走。
阿伯熱情推薦著,彷彿他就是這些果園農場的主人,我完全被他說動。
- Jun 12 Sat 2010 10:35
走訪溫泉鄉
老一輩的人常說礁溪是顆夜明珠,附近鄉鎮潛入沉靜之際,它的燈火依然熠熠閃爍,老人家憶起的應該是在1980年代礁溪繁華時期,入夜後仍歌舞昇平、樂聲不斷,酒番文化所帶來的觀光業,不但讓礁溪財源豐收,遠遠勝過宜蘭其他鄉鎮,有如夜明珠般閃耀。
知名作家黃春明小說「莎呦娜啦,再見」,清楚勾勒出當時礁溪燈紅酒綠的輪廓,小說寫著一個商員奉上司之命帶著七名日本客人到礁溪尋芳買春,無奈的是其內心充滿掙扎與矛盾,卻苦於找不到宣洩,後在搭火車的途中,無意間遇到一名預赴日本讀書的學生,找到了巧妙的解決辦法。文中日本人所住宿的礁溪碧山莊溫泉旅社,雖為虛構,但卻是當時溫泉鄉的縮影。
這時期的礁溪溫泉區集中了宜蘭縣最多的飯店、旅社、浴池和餐廳,「小北投礁溪」的豔名遠播,成了夜生活的最佳代名詞。
但礁溪在步入90年代後面臨考驗,一成不變的溫泉酒番文化風貌已難吸引喜好刺激的消費者,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夜明珠彷彿蒙上了塵埃。不過危機就是轉機,在近十多年來,礁溪各界努力洗刷胭脂味,極力營造溫泉休閒的健康形象,舉辦礁溪溫泉觀光文化節,更利用溫泉與農業、養殖業的結合,發展出另條新產業。
雪山隧道開通後,縮短了台北與宜蘭的距離,帶來了更多的觀光商機,蛻變後礁溪正積極地向來往的旅人證明,不單單在夜晚放大光明,即便是白天也能綻放出光亮。
- Jun 08 Tue 2010 09:34
員山的台七線--水圳人生
外婆居住在水源地,村子裡的居民都務農,母親說,大人忙於農事無暇理小孩,所以孩子們總是自己找樂子,到樹林裡撿鳥蛋、竹林裡挖竹筍,不然就是到水潭裡游泳或是溝渠溪流裡抓魚。
那時,水源地盡是大小溝渠、溪流和水潭,村子裡的小孩幾乎都會游泳,小時候非常羨慕那些曬得黝黑的孩子們,身手矯健地跳進池水,如魚得水般優遊自在,從不苦惱無路可去、無處可玩。對孩子們來說,這些溝渠、溪流是他們的遊樂場,對大人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幫手,住家旁都會有條小溪流或溝渠繞過,無論是洗菜、洗衣、洗碗……,任何必須要利用的水資源工作,只要在溝河上架了塊板子,馬上就可以開始動手工作。
寄件者 員山 |
溝渠、溪流,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外婆過世前,未曾改過在溪邊洗衣、洗菜的習慣,遠從屏東嫁過來的舅媽,至今也仍維持著這樣的習慣,這不是特例,在內城、尚德、蓁巷這三個早期宜蘭舊河道流經的社區裡,仍有許多地方依然留有在溪邊、溝渠旁架設的遮陽棚,偶爾還可看見婦人蹲在旁洗菜、洗衣。
- Jun 07 Mon 2010 12:27
漫步彎彎新月--舊城光影
舊城生活緩慢,但仍有其步調。
如果起得早,從舊城南門口起,沿中山路而行,會先遇見南館市場的買菜人群和攤販的叫賣聲,這裡和大多數的傳統市場一樣,雞鴨魚肉,蔬菜瓜果,日常用品,衣飾鞋襪,有固定攤販也有月來數次的流動攤販,無論是位在地面或是大樓地下室,都有其忠實老主顧。
前來買菜的婦人算得精,很難騙過她們的眼睛,這裡不是大都市,雖然有公訂價,但也能靠交情或是殺價換得好價格,家庭主婦們有的是時間,在市場小巷裡,經常可見討價還價的情景。
客人與攤販之間的感情,經常也是靠此交流而起,非常有趣,這絕對是在統一訂價的大賣場裡看不見的。
南館市場規模並不大,地下室和建築外圍巷道是主要賣場,範圍不大,半小時就能逛完整個市場,買足需要的日常所需菜肉,比較惱人的是一到假日人潮湧擠,經常寸步難行,更糟糕的是小偷猖獗橫行,老是聽見客人皮包被扒,老闆只好拿著擴音器大喊:「小偷請出去,客人請注意……」
- Jun 06 Sun 2010 13:02
漫步彎彎新月--傳承記憶的中山公園
沿光復路而行,轉舊城南路,徒步五分鐘即可到達中山公園。這兒不難發現,公園正好面對小學,兩條岔路交會形成的三角點,矗立著和廟宇有著異曲同工之廟的牌坊,斗大金色的「中山公園」四字,橫排在正中央。
寄件者 蘭城新月彎彎 |
中山公園原名為宜蘭公園,始建於西元1909年(日明治42年),是宜蘭地區第一座新式公園。中山公園腹地不大,沒有綠草如茵,也沒有遊憩設施,僅有幾條蜿蜒小徑,長著零星的短草,兩旁樹木不算茂密但還能遮蔭,靠近南館市場側有群老人圍坐在大樹下,彈拉著琴,隨意唱著小調,過去點的另棵樹下,關心的則是車馬相爭。
不過畢竟是老人家的娛樂,孩子們觀望後沒多久,便又失去興趣,轉而對公園東南側矗立的一座石碑感到好奇。
- Jun 06 Sun 2010 12:56
漫步彎彎新月--輕車已過丟丟噹森林
多年前,還是異鄉遊子,個把月才有一次返鄉之旅。最常搭乘的工具是火車,每當看見窗外的海景變換成陸地後,心裡就會多了份踏實,身上的疲憊在踏出車站,聞到宜蘭的氣味後,減去大半。
記憶中,母親總是騎著摩托車到火車站來接我,然後我們朝光復路而行,從蘭城新月的頂端,沿著月背弧線回家。
對於極度思鄉的我,一路風景,不言而喻。
多年後,蘭城新月廊帶沿途添了新風景,而我也從遊子變成了在地生根的居民。身份的轉變使我以不同的角度、視野看待這個自小生長的地方,它儲存了我的童年、青春期;如今,我的孩子也將依循相同的足跡而去,但那又是另條不同的人生旅行了。
輕車已過丟丟噹森林
- Jun 06 Sun 2010 12:14
來宜蘭旅行序--我們旅行的意義
初夏陽光映得羅東林場貯木池面波光粼粼,我站在文創中心辦公室前的木棧道,心情雀躍地正等候其他開會夥伴到來,這是我們第一次為了撰寫這本書的聚會。
當時的我對這個寫作計畫毫無頭緒,這不像小說可以憑空想像、杜撰實虛,向人介紹旅遊風景,當然得據實以告,不能誇大其辭,然而若是過於平鋪直述,或是走馬看花的報導,又與坊間旅遊指南有何差異?坦白說,其實有些擔憂自己是否能勝任,但另方面卻又因為能有這個撰寫介紹故鄉文章的機會,而感到驚喜萬分。
這項計畫案是由文創中心理事長建宇向文化局提案,由麗春、春美和我三人負責執筆,建宇負責攝影與美編工作。
聚會剛開始,在文化局工作的鵬燁已有初步構想。她將這本書定位為:一本訴說在地故事的旅遊書。這個想法立刻得到大家的贊同,在取得共識之後,便開始討論寫作方向、模式,以及地域劃分和工作分配。我們這幾個相識多年的朋友,雖無共事經驗,但也因相交多年,彼此都有些瞭解,所有的工作在確定撰寫方向後,很快地就一一「認領」完畢。
- May 16 Sun 2010 14:55
學琴雜記
音樂課程進度來到先修二,團體班的人數增多,九個學生中僅有一個女生,老師說這情況是很難見的,通常男生學琴維持度不如女生,但我們這一班可真是特別。
這首曲子威尼斯狂歡節,起初練習時對凡凡來說有點困難,但學鋼琴的不二法門就是練習,我們一小節一小節來練,每次僅利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凡凡不會排斥練習,反而因為學會後而增加信心。這就是團體班的好處,進度慢,又有同學相互鼓勵,非常適合凡凡。凡凡彈琴仍然粗糙,對於表達與修飾仍待加強,可能是因為個性太急,彈琴也很急,老叫他放慢速度,他卻說琴要彈快才厲害,但問他彈快的音樂好聽嗎?他笑笑說,不太好聽啦。我會努力改進。但還是有點難。
以下這首是蟋蟀的婚禮,速度較快,凡凡很喜歡,但因為要彈快,就容易出錯。這首曲子難度比較不高,但要將跳躍音符彈好,對凡凡來說還是有點難度,他總是隨便跳一下,接下來又忘記了。